close

najingnajing

幸與不幸,多得頂頭老細「關照」,得到一張《南京!南京!》優先場的試映戲票。一般來說,我是絕不會單拖入戲院的,不過今次既然以工作身份赴會,便特別破例一次。

說回正題,誠如導演陸川所言,歷年來以南京大屠殺作為背景的電影已經太多,它們的格調取意大體相同,無不以揭示日軍侵華暴行為要務,以激起愛國情緒為目標。多年來,中國民間從沒有放棄對當日的侵略者予以口誅筆伐,但彼岸的日本人卻終究無法給我們一個滿意的回應。逃避、掩飾、歪曲,東瀛政府多番縱容極右份子纂改歷史事實,當年曾參與屠城獸行的倖存皇軍多數毫無悔意,年青的一代對先輩犯下的暴行無所認知,拒絕面對,甚至助紂為虐。另一方面,賠償、道歉,還有「血債血償」的潛在意識,卻又無助治療千萬受難同胞受創的靈魂。中、日之間的仇恨,成為了世代難解的心結。

如何救贖?《南京!南京!》給了我好一點啟發。

日軍侵華是一種暴行,其殘忍之處遠遠高於一般戰爭,此乃事實。正如十年文革、六四屠城,不論當權者如何定性,也避不過曾經血流成河的事實。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傷痛和憤怨滲在血脈之中,時刻隱隱作痛。在電影裏,陸川一如其他先輩電影人,對日軍在華暴行予以鮮血淋漓的揭示。片中血液與精液的腥臭掩鼻可聞,滿眼屍體和瘋狂的殺戮姦淫行為把觀眾推向窒息的邊緣。機槍的隆動聲與群眾的呼喊聲,看得人心跳加速。然而真正的壓逼感,更多是來自機槍過後的死寂和待戮同胞的木然沉默。那一張張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面孔,用一臉茫然為自己的悲慘命運作出了最恰如其份的控訴。鏡頭一而再,再而三地仔細掃過那些赴死難民的面孔,你會發現生存與死亡在此刻幾乎毫無差別,生命巳淪落到呼吸和心跳的生理層次。這是南京淪陷時的真實面目,陸川如實呈現,但為的卻似乎不是單純挑起觀眾的同情和愛國心,而是作出更細致、更深層次的反思。

我難以把《南京!南京!》的主題簡單定性為中日兩國的抗爭。事實上,你不難發現陸川在電影中企圖在淡化國與國之對立關係。明顯地,「良知犯」角川的出現並不是導演要在銀幕上製造一個英雄「東史郎」,而是要透過這名「異色」日軍把傳統的中日璧壘糢糊化,為的是要把侵華戰爭從種族戰的角度拉到人性衝突的基本點再次思考。撇除了民族主義的外衣,陸川探討的是個人vs個人的赤裸抗戰,其中反映的是個人慾望和道德的衝突。在這一點上,人性墮落與昇華根本不涉於家國大義,抽動的只是人類最私隱的愛慾神經。因此,有人誤解正面刻劃角川是為了歌頌皇軍,認同侵略者暴行,我想這實在難以成立。

從電影的取意角度來看,不論是角川也罷,唐天祥也罷,陸劍雄也罷,小江也罷,戰爭底下的人都是無力抵抗的卑微生物。不管是受難者也好,侵咯者也好,在人性被普遍扭曲的時代都無力對自己的命運加以反抗。在電影中,「舉手」是一個具代表性的動作,它代表了戲中人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自決。然而這種自決完全無助於拯救自己的人生。不管是開場時在教堂內的茫茫群眾,還是為救眾人而甘願獻身的悲慘婦女,命運並沒有給她們一點合理回報。「絕望」成了貫穿全劇的黑色調子,「希望」在殘酷的人性下反而成了生死博弈的籌碼------唐天祥為之而死,角川為之而亡,一切都來得灰暗無光。

 小江 

 片中另外一個主題是「救贖」。不管是角川也好,唐天祥也好,他們都認為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補償。唐天祥出賣伙伴以求自保,最後反而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他需要「救贖」。於是,在最後關頭他放棄求生,只著太太一人離去,來換取拉貝另一個助手的自由。角川則是難以面對戰爭的殘酷,在私自釋放了小豆子二人後開槍自盡,於自絕之前挽救了兩名無辜的生命,他的「救贖」意味來得比唐天祥的更深刻,更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這些「救贖」全部都是立足於人性層面上出發的,它不涉中、日的國籍問題,更無關「入侵者」、「漢奸」的身份。肯定地,他倆不是陸劍雄那樣的國家英雄,卻比陸劍雄更立體、更有血有肉,或者更貼近生活。也許,陸川就是想借片子帶出來的信息:「救贖」應該從人性的基本出發。十年抗戰,不是單單國對國的傷害,而是個人對個人的傷害。在我們討論日本人為何對中國人如此不人道的當而,背後隱藏著的是人為何對人會如斯殘酷的問題。

看過一些影評人的評論,認為《南京!南京!》最大的革命性在於首次把日本人作「人」來寫。我覺得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皇軍當年沒有把被侵略者當人看待(至今恃此觀點者尚不少),戰後中國人亦把東洋人妖魔化、畜牲化作回敬,這個可能才是中日心結半世紀難解的徵結所在......

沉思、反省、追尋。在近三個小時的放映會裏,我把心身傾注在黑白影片之上,隨著劇情和人物遭遇重新經歷國家曾走過的苦難。一直打醒十二分精神,支持到終局,這時才發現,最激動人心之處,是字幕出台前那不足三分鐘的收結片段。「小豆子    還活著」 。短短的六個字把似乎遙遠得難以想像的三十年代和此時此刻連結起來,你會發現原來南京大屠殺從來不是一個歷史名詞,而是如此真實,如此貼近,如此驚心,動魄......

作為一名靠歷史糊口的觀眾,我奉勸各位有興趣入場的人士,萬莫為了挑動惻忍的淚水和不安的情緒進場,也不適宜先帶上民族主義和愛國精神的帽子去抽秤影片的敍事角度。反而應敞開心窗,開放腦筋,投入劇中人的角度,以最貼近人性的方法去思考。思考歷史,思考現在,思考未來。

我相信,這是讓一向缺乏歷史觀念、愛國精神、民族認同感和貪新厭舊的香港人,尤其是年青的新世代,認識這段悲慘歷史的最有效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